日历

2025 - 2
      1
2345678
9101112131415
16171819202122
232425262728 
«» 2025 - 2 «»

存 档

日志文章


2013-05-24

情到深处文自工

:&3pwmxp  
'8XD@Uf>  
——第21届中国新闻奖获奖通讯《雪山上,好大一棵“英雄树”》赏析 /<3E~6j,  
1g:~U"P  
董强 C8vP[p\d  
)shG_Htz$  
    第21届中国新闻奖评选,《解放军报》推荐的通讯《雪山上,好大一棵“英雄树”》获二等奖。这篇不足3000字的通讯,刊登在2010年11月16日一版头条位置,以“英雄树”为喻,精选感人故事,采用细节与白描相结合的手法,再现“生命禁区”钢铁工兵的军人风骨,以独特的哲理传达和美文化表述,讴歌这个英雄群体特有的家国情怀。 +h[2;;$  
Q1OH*k\  
    在笔者看来,这篇通讯最大的成功,在一个“情”字。作者深入工兵团驻地采访10余天,召开20多次座谈会,采访对象达50余人次。听作者讲,当时他们几乎是含着泪采访,含着泪写稿。这一切真应了那句老话:情到深处文自工。 !qw"7hh  
`o5g=D%w  
    新闻故事化: j!`=~PX~  
Y] k$3$Z  
    用动情的故事打动人心 gTN?$\0%  
$lJ_zDs?  
    三营原教导员刘克勇带着胃癌诊断书上山,八连连长张建宏结婚不到半年不得不协议离婚,年仅18岁的新兵王小龙在团长怀里牺牲,退伍时节老兵杨伟只带走一双被焊花灼得满是洞眼的胶鞋…… K?7/X"6  
~: hLE  
    整篇通讯,像这样有名有姓的人物出现了15个,完整的故事有5个,如果算上故事中套着的故事,那会更多。 *|e>S~@m  
/&06Xz  
    新闻故事化,不是一个新鲜命题。但,“太阳每天都是新的”,真正的新闻尤其是作为通讯的新闻作品,总少不了故事,如果少了故事,就会难以卒读,传播效果也就大打折扣。也许正因为如此,《<华尔街日报>是如何讲故事的》一书,在引言中说:因为我们的注意力总是放在了读者对信息的需求上,于是,我们忽视了一个所有读者最普遍的要求:给我讲一个故事,看在老天爷的份上,让它有趣一点! ;q6*2"m5sD  
18Ohr>mg  
    这是一个值得关注的新闻理念:所有读者最普遍的要求。 O2f<pT?Q9  
q=f|Zk1  
    显然,再现“生命禁区”钢铁工兵的军人风骨,讴歌其特有的家国情怀,未必是所有读者所需要、所关心的,讲他们的故事也不一定是最普遍的要求,但一旦有了故事,至少可以扩大受众面,提高读者注意力,强化读者阅读欲望。 VR5`\JY  
%u?_U#Pr  
    就这篇通讯而言,无论完整的故事,还是故事中套着的故事,都那么自然而然,像风吹过漠地,像水流过平原,像云飘在蓝天,如同在通讯中“长”出来的枝枝叶叶一般。这其中的秘密,还是一个字:情。作者带着感情去采访,带着感情选故事,又怎能不打动人? J J{,;n  
X&$*uY.  
    从通讯中的故事类型看,有亲人之间的,有官兵之间的,有兵兵之间的,也有兵与军装、兵与胶鞋的……这些故事像散点分布,同时又向一个方向聚合:官兵忘我奉献。 295E"6&t  
AHp)-  
    台湾《新新闻》周报总主笔杨照,在《故事效应:创意与创价》一书中道出了故事的功能之一:故事突显生命共通的细节,借由单一生命戏剧性的变化对照,将巨大缩小,同时让巨大能够被我们看到、听到。以此审视,“官兵忘我奉献”是一个宏大主题,也是一个宏大叙事,而故事化,则将宏大主题逐一细化,也把宏大叙事一一切割——一句话,故事让新闻好看了,也让读者感动了。 X$YIqAg  
& Hh#heD4  
    新闻哲理化: HYDy@C;  
,B%Wun?Z  
    用深刻的道理赢得认同 Qb@>vja\  
P, P6w-)k  
    所谓哲理,有两个义项:一是能使人的精神新生的原理或概念;一是关于宇宙和人生根本的原理。新闻当然不是为了说道理,但蕴藏着的道理可以增加新闻厚度,让新闻更有穿透力,让读者在深刻的思想共鸣中接受新闻事实,认同新闻人物和新闻故事。 Zg5;p ; '  
a^lGLf&!  
    从客观环境看,新闻哲理化趋向是新闻竞争的产物,也是互联网发达、独家新闻减少后的必然结果,同时又是读者精神需求和文化审美水平提高的一个必然伴生物。 GRRQG/z: P  
KM0@9Z T}  
    就操作层面而言,新闻哲理化就是在新闻传播过程中,不再仅仅满足于简单地讲述人物和故事,也不仅仅人为地煽情,而是实实在在地体现出人生和社会的某些道理,或者表达对人生、对社会的深层次反思,让人们在心理上形成认同,进而产生共鸣,最终强化新闻传播效果。 CHGRg5VBn  
7RthAU[  
    这篇通讯中,最集中的哲理体现是4个小标题—— \|NVPOJ*  
%E0P_;J  
    “军人,站着时为国家尽忠,倒下后才能陪陪父母尽孝”。这个小标题下,核心故事就是带着胃癌诊断书上山的三营原教导员刘克勇,他病重不能动了才回到老家父母身边;家里借钱买的新房钥匙拿到了,可他还没住过一天;临终前,他最大的愿望是想穿着军装走;部队施工的国防工程完工时,所有机械车辆都鸣响,就是让老教导员再听一听那熟悉的声音…… c 7Sd   
-lGE8 (>  
    “雪山上,不弯的是脊梁骨,不断的是顶梁柱”。这个小标题下,有两个主干故事,塌方过后,李副参谋长像往常一样第一个抓起手电筒,往塌方处走。强烈的高原反应让新兵心里发慌,这时他走在最前面当“试验品”。八连连长张建宏收到一封特快专递,竟是结婚不到半年的妻子寄来的离婚协议书。望着离婚协议,他一夜没合眼,最终还是签了,理由是“不是不爱你,可我无法愧对这身军装”。 %Fdws]eB)  
w"34x!w ?  
    “艰险中,有敢登刀山的排头,就有敢下火海的排尾”。这个小标题下,有一个核心故事,阳光男孩、18岁士兵王小龙在塌方中牺牲。 CYCGkMa  
9)qMZ)gv  
    “退伍时,带不走一身军装,但雪山已把我炼成一块钢”。这个小标题下,是一个个镜头和场景,第一次也是最后一次穿着这身漂亮军装合影留念;其中一位老兵带走了一双被焊花灼得满是洞眼的胶鞋,装上在工地上捡起的石块儿;他们一起向军旗敬最后一个军礼。 j PX 5`53  
.k*US>uz[g  
    4个小标题,有几个共同点,都是直接的人物引语,都是朴实无华的道理,都用了对比手法。效果不言而喻,这就是哲理的魅力所在。 7(Y_qo  
$O TRgFEm  
    新闻个性化: bU# S {fX  
)+{3  
    用真诚的行动融入文本 Ua~'k! mUL  
j<l ~8~w  
    新闻竞争愈来愈烈,独家新闻愈来愈少。这一“烈”一“少”的背后,其实也存在着一个基本事实:新闻个性化空间反而增大了。 D~,M# vZ  
p&:y>1_:b.  
    写“生命禁区”钢铁工兵这同一题材、同时刊登播发,也不只《解放军报》一家,为什么这篇通讯能脱颖而出获得中国新闻奖?原因有很多,重要的一条就在于新闻个性化。 ':T7M<;k[  
"Q.>" x  
    个性化从哪里来? AmS[]0 o  
T.+ >&e  
    从作者的个性化追求中来。作者之一张海平,不仅有执著的新闻追求,在新闻操作过程中也常常遵循直觉,听从“内心的呼唤”。基层部队不少新闻干事有些怕他,《解放军报》年轻记者也有些怕他,理由之一是“张主任好变”——刚刚定下的主题、写法,一会儿又变了,因为他又有了新的想法。新闻干事、职业记者发展到一定层次后,大都喜欢与张海平一起采访、写稿。为什么?能提高。这提高背后的主因之一,就是新闻的个性化追求。 F>T6!P2h  
`KR(6 uF  
    个性化有许多体现,语言作为纸质媒体的表达载体,承载着个性化传播的重任。比如,在这篇通讯中,刘克勇把部队国防施工说成是“给国家扛大活”;李副参谋长官最大、年龄最长,战士喜欢叫他“李老汉”,这些表述就像信手拈来,平民化、口语化风格让人陡然萌生一种久违的亲近感。 ,1?C^N-\  
R,y#}_7  
    当然,个性化不是改变事实,不是“捏面团”,也不是主题先行,是观察人物、解读故事尽可能找到一个最佳切入点,是语言表达链条找到一个最佳连接点。 r?BmQ#  
9b,hT%Vw  
    法国古典作家拉罗什富科说过:“真诚是一种心灵的开放。”最佳切入点和最佳连接点的寻找,很大程度上靠的正是真诚。听另外两位作者高志文、孙兴维讲,这篇通讯在写作过程中反反复复折腾了很多次。 m|B3&<+"  
u4MElF|i  
    古人讲“文如其人”,新闻追求个性化,并将个性化体现在新闻作品中的过程,其实就是作者将感悟、体验、见解全部融入文本,并赢得读者认可、引发受众共鸣的过程。用真诚的行动融入文本,不是一桩简单的事,10余天采访、20多次座谈会、50余人次采访对象,是辛苦也是收获,它们让作品“这棵树”有了成长的肥沃土壤。 P (S%cuJ  
J&` ?#  
    新闻美文化: aw%D7r.04*  
z.sYe"N~  
    用精彩的表述延伸效果 j%(4]#x  
J7yV *<  
    初读这篇通讯,既有生动流畅之感,又有几分凄美伤神之痛,再读则感到很让人振奋提气。对工兵团带兵人“流着眼泪为战士擦眼泪,背着包袱为战士卸包袱”的崇高境界和情怀,更多了几分肃然起敬。 sVDxEAij1  
c7RYy++T;  
    细细想来,这便是新闻美文化的传播效果,以情为纽带,带给人的正是一种深刻透彻的美学体验。 (@q|~u}}vc  
)A&|)MVh6  
    美文化,作为新闻传播的一个更高境界,应当成为有追求的新闻人所努力的一个方向。 |e~lUN_7  
9-*kJN&"  
    新闻美文化,有着十分丰富的内涵。真,作为新闻题材的美学品格;善,作为新闻主题的美学倾向;美,作为新闻价值的美学体现,共同决定了新闻的美学特质——内容上材料要新,认识上思想要新,视角上角度要新,表达上形式要新。这也决定了,作者进行新闻作品的构思与传达时,一定要顾及到读者的阅读期待,充分考虑读者新闻阅读的审美心理,尽可能满足读者阅读上的喜新厌旧、喜真厌假、喜奇厌平等心理需求。 ;F%<L&0  
TInu[ xB%  
    应该说,这篇通讯的尝试与探索是成功的:故事选择与文本结构,做到了遍地撒网又不蔓不枝——好故事没有“漏网”,又不是把全部故事“和盘”托出;人物塑造,用了动情的细节,又用了简约疏朗的白描——一个个人物立起来了,又不是单独地突出哪一个,符合报道突出特定群体的整体要求;语言表达,做到了明白晓畅又新颖别致——该平淡时平淡,该浓烈时浓烈,既韵味十足又直逼人心。 vn{2_o?(C  
3#"]j5EZ  
    如此美文,想不动人也难。


类别: 无分类 |  评论(0) |  浏览(11254) |  收藏